6月24日消息,據產業鏈知情人士及多家媒體報道,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計劃于今年下半年全面重啟eSIM(嵌入式SIM卡)業務辦理。這一政策轉向標志著暫停兩年的eSIM服務正式回歸,將加速推動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及物聯網領域的通信技術升級,并為用戶帶來更靈活的聯網體驗。
eSIM是一種直接焊接在設備主板上的嵌入式芯片,通過遠程配置技術實現“無卡聯網”。用戶無需物理插拔SIM卡,即可通過運營商服務器切換網絡套餐或運營商,甚至支持多號碼管理。與傳統SIM卡相比,eSIM的核心優勢在于空間節省與設備輕量化——其芯片體積比傳統SIM卡縮小70%,適合智能手表、耳機等小型設備,推動設備向無孔化、超薄化發展。此外,eSIM支持遠程激活與批量管理,可大幅降低物聯網設備(如共享單車、智能電表)的運維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對于跨境用戶而言,eSIM的全球無縫漫游功能尤為實用:用戶可在線購買不同國家的流量包,避免高昂的國際漫游費,尤其適合頻繁出國的商務人士及海外留學生。
此次eSIM業務重啟的背后,是政策、技術與市場需求的共同驅動。自2023年起,三大運營商因“業務維護升級”暫停eSIM服務,一度引發市場對技術前景的質疑。然而,隨著用戶需求的爆發式增長,這一局面迅速改變。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eSIM手表出貨量占智能手表總量的35%,中國市場的智能穿戴設備對蜂窩網絡的需求激增。與此同時,運營商正加速向物聯網領域轉型,中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已超15億,中國聯通通過eSIM服務平臺接入超200萬終端設備。此外,國際標準的趨同也為eSIM規模化應用掃清障礙——GSMA持續更新技術規范,強化安全驗證與可管理性,確保用戶數據與網絡連接的安全性。
盡管起步較晚,但中國eSIM產業鏈已形成完整布局。運營商層面,中國聯通已在25個省市重啟eSIM功能,中國移動推進全國支撐系統部署,中國電信預計年內完成系統升級。終端廠商方面,蘋果、華為、小米等品牌的新機型普遍支持eSIM,但此前因業務暫停導致功能受限。隨著運營商重啟服務,相關產品的獨立聯網能力將重新釋放,例如Apple Watch用戶可通過eSIM脫離手機接打電話,華為手表的獨立通話功能也將進一步優化。產業鏈企業同樣受益顯著:恒寶股份、美格智能、東信和平等上市公司在eSIM芯片、模組及平臺服務領域表現突出。以恒寶股份為例,其eSIM卡產品已通過三大運營商備案測試,近三年扣非凈利潤復合增長率達201.87%,凸顯市場潛力。
eSIM的回歸將加速其在多領域的滲透。在消費電子領域,智能手表、平板、耳機等設備通過eSIM實現獨立聯網,用戶無需攜帶手機即可保持在線。車聯網方面,特斯拉、蔚來等車企通過eSIM實現車輛網絡無縫切換,降低傳統SIM卡插拔的麻煩,并提升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工業物聯網領域,三一重工的智能機床通過eSIM實時傳輸故障數據,維修響應速度提升50%,助力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慧城市建設中,深圳已在5萬個物聯網設備中應用eSIM,故障率比傳統SIM卡降低40%,為城市管理提供更高效的技術支撐。
然而,eSIM的普及仍需克服多重挑戰。業務規范與安全驗證是首要問題,需統一號碼綁定機制、運營商切換流程及安全驗證體系,避免用戶糾紛。資費透明化同樣關鍵,運營商需明確套餐規則,防止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用戶不滿。此外,大規模用戶接入對運營商后臺系統的承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確保網絡穩定性。
展望未來,隨著5G RedCap、萬物互聯與邊緣計算的發展,eSIM的靈活部署能力與安全性優勢將成為關鍵支撐點。三大運營商的重啟計劃不僅為自身帶來資源整合與技術升級的窗口期,也為終端廠商提供了功能釋放與產品差異化的增長點。對用戶而言,eSIM的普及將開啟一個更靈活、更便捷、更智能的通信新時代,推動設備連接生態向更高自由度、更高集成度演進。